山西省临县漫山枣子变成手中票子(走基层·贫困山区行)
山西省临县漫山枣子变成手中票子(走基层·贫困山区行)
临县副县长刘平贵 数万亩红枣林郁郁葱葱,淡淡的枣花香扑面而来。6月,我们来到黄河边天下红枣第一县地处吕梁山区的山西临县,这里红枣林种植面积达83万亩,...
数万亩红枣林郁郁葱葱,淡淡的枣花香扑面而来。临县副县长刘平贵学历与户籍年龄
6月,我们来到黄河边"天下红枣第一县"地处吕梁山区的山西临县,这里红枣林种植面积达83万亩,每年红枣总产量近两亿公斤,均居全国之首。但这里也是山西省最大的贫困县,全县贫困人口39.1万人,占吕梁市贫困人口的近1/3。如何发挥资源优势,把红枣产业做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、优势产业,临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。
临县副县长刘平贵 改良品种推广优质枣园
从太原出发,沿太佳高速一直往西,车至黄河,就到了临县的克虎镇。盛夏炽热的阳光下,庞家庄村枣农赵文平正在清理红枣烘干房。临县副县长刘平贵学历与户籍年龄
"你们来晚喽!"见到记者,赵文平笑着迎上来说,"去年收获的枣子一个月前就卖光了,否则,就能请你们品尝又香又甜的大红枣啦!"
赵文平告诉我们,他家种了40亩枣树,以前种植的多是本地的"大木枣",虽然质量不差,但市场销路不好,往往到了六七月份,头年的红枣还剩在家里。后来,县里帮忙引进了"金昌一号"等新品种,还免费提供接穗,对传统枣树进行了嫁接改造,新结的枣子个大、味甜、核小,深受市场欢迎,好的1斤能卖到20多元,是以前价格的五六倍。
走进枣树林,伸手拉起一枝树杈。绿叶中,一簇簇淡黄色的枣花映入眼帘,不时有蜜蜂在花丛中起舞。临县副县长刘平贵学历与户籍年龄
"牡丹花好空入目,枣花虽小结实成。"赵文平说,别小看这一枝杈,秋后能收获十几斤枣子,每棵树能收获红枣100多斤哩。
临县枣树种植源远流长,早在西汉时期,黄河沿岸就有大片枣园。近年来,临县运用资金补贴等方式,鼓励枣农发展优质枣园。今年,仅克虎镇就免费发放"金昌一号"接穗5万株,并从柳林县请来技术员帮枣农学习嫁接技术。按照县里定下的目标,县里每年要完成2万亩老枣园的嫁接改良,让更多枣农尽快脱贫致富。临县副县长刘平贵学历与户籍年龄
"产品质量好,增收有保证。"克虎镇党委书记高翠文说,全镇有耕地3万亩,发展优质枣林2.8万亩,年产红枣1000万公斤,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。红枣不仅富了本地人,还为其他乡镇的人增收带来了门路。秋后,会吸引1000多外来人员在镇上从事红枣分拣、烘干等劳动,每人每天的劳务收入超过60元。
建设园区瞄准产业化发展
兔坂镇是临县另一个红枣主产区。山坳中,离高速公路出口不远,一片工地正在火热建设中。
"这里是王家峪红枣产业园区,已经建成20座红枣烘干房,今秋即将投产。"兔坂镇党委书记曹孝伟说,王家峪村是兔坂镇的一个行政村,过去的王家峪村沟深山高、独占一峁,村内道路凌乱,绝大多数为破旧的烂窑洞。2011年5月,全村186户村民集资,推高填低,整修道路,实施旧村改造及园区建设工程。这个项目全面建成后,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。
走进园区,推土机轰鸣,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,一个现代化的开发园区初具雏形。
"建设红枣产业园区,培育龙头企业,把临县建成全国数得着的红枣生产、加工、销售集散地,是发展现代红枣产业的必由之路。"临县副县长王润奎说,目前全县已经建起林家坪、克虎、三交、正觉寺等数个红枣批发市场,发展天渊、鸿潮、碛口红等20余家红枣加工企业,初步形成了"生产有基地,加工有龙头,销售有网络"的产业化发展格局。
位于黄河岸边的晋陕红枣专业合作社园区,是克虎镇重点建设的产业园。这里交通便利,商贾云集,发展加工、集散、销售,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产业园占地面积80多亩,有144座烘干房,不仅加工本地的"黄河滩枣",还把新疆的红枣运过来,烘干加工后卖到了北京,每斤加工增值0.5元以上。临县副县长刘平贵学历与户籍年龄
做长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
红枣让越来越多临县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,但是,壮大红枣产业面临的瓶颈也不少。
临县扶贫办主任曹来旺告诉我们,红枣生产季节性强,受气候影响大,再加上缺少资金等制约,临县的红枣产业链条不长,深加工能力比较弱。如何有效储存保鲜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以及加快品种改良进程,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兔坂镇常家焉村家家户户种枣树。走上山坡,层层叠叠的枣树布满沟壑。但是,有了枣子,并不一定就能换成"票子"。
"去年,眼看着枣子就要收获了,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,全砸了。"常家焉村枣农王海平说,雨水淋湿了枣子,冲坏了下山的路,家里的枣子烂了七成,剩下的枣子每斤六七毛钱也没人要。
常家焉村村委会主任高爱荣说,枣子收获前最怕淋雨,被雨水浇过的枣子处理不及时,就会开裂,到了市场,根本没人要。山上海拔高、天气变化大,更容易受气候影响。
曹来旺认为,改变山里的枣农"丰产不丰收"的情况,一方面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,特别是实现山路硬化,增强抗雨水侵袭能力,更重要的是加快红枣烘干设施建设,提高加工处理能力。2011年,临县多方筹集资金近400万元,帮助枣农新建烘干房800座,加工处理能力有了改善。从根本上提高红枣产业的抗风险能力,还要在深加工环节做文章。
做长红枣产业链,临县的脚步正在加快,目前已经建成了天渊枣业公司年产5000吨牛奶伴侣、碛口红工贸公司年产80吨红枣香精、鸿潮食品公司年产3900吨红枣系列产品等多个产业链条长、科技含量高的红枣深加工项目,全县的红枣加工转化能力超过了40%。
作者:杜海涛 冯华 吴秋余
(本文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)
数万亩红枣林郁郁葱葱,淡淡的枣花香扑面而来。临县副县长刘平贵学历与户籍年龄
6月,我们来到黄河边"天下红枣第一县"地处吕梁山区的山西临县,这里红枣林种植面积达83万亩,每年红枣总产量近两亿公斤,均居全国之首。但这里也是山西省最大的贫困县,全县贫困人口39.1万人,占吕梁市贫困人口的近1/3。如何发挥资源优势,把红枣产业做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、优势产业,临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。
临县副县长刘平贵 改良品种推广优质枣园
从太原出发,沿太佳高速一直往西,车至黄河,就到了临县的克虎镇。盛夏炽热的阳光下,庞家庄村枣农赵文平正在清理红枣烘干房。临县副县长刘平贵学历与户籍年龄
"你们来晚喽!"见到记者,赵文平笑着迎上来说,"去年收获的枣子一个月前就卖光了,否则,就能请你们品尝又香又甜的大红枣啦!"
赵文平告诉我们,他家种了40亩枣树,以前种植的多是本地的"大木枣",虽然质量不差,但市场销路不好,往往到了六七月份,头年的红枣还剩在家里。后来,县里帮忙引进了"金昌一号"等新品种,还免费提供接穗,对传统枣树进行了嫁接改造,新结的枣子个大、味甜、核小,深受市场欢迎,好的1斤能卖到20多元,是以前价格的五六倍。
走进枣树林,伸手拉起一枝树杈。绿叶中,一簇簇淡黄色的枣花映入眼帘,不时有蜜蜂在花丛中起舞。临县副县长刘平贵学历与户籍年龄
"牡丹花好空入目,枣花虽小结实成。"赵文平说,别小看这一枝杈,秋后能收获十几斤枣子,每棵树能收获红枣100多斤哩。
临县枣树种植源远流长,早在西汉时期,黄河沿岸就有大片枣园。近年来,临县运用资金补贴等方式,鼓励枣农发展优质枣园。今年,仅克虎镇就免费发放"金昌一号"接穗5万株,并从柳林县请来技术员帮枣农学习嫁接技术。按照县里定下的目标,县里每年要完成2万亩老枣园的嫁接改良,让更多枣农尽快脱贫致富。临县副县长刘平贵学历与户籍年龄
"产品质量好,增收有保证。"克虎镇党委书记高翠文说,全镇有耕地3万亩,发展优质枣林2.8万亩,年产红枣1000万公斤,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。红枣不仅富了本地人,还为其他乡镇的人增收带来了门路。秋后,会吸引1000多外来人员在镇上从事红枣分拣、烘干等劳动,每人每天的劳务收入超过60元。
建设园区瞄准产业化发展
兔坂镇是临县另一个红枣主产区。山坳中,离高速公路出口不远,一片工地正在火热建设中。
"这里是王家峪红枣产业园区,已经建成20座红枣烘干房,今秋即将投产。"兔坂镇党委书记曹孝伟说,王家峪村是兔坂镇的一个行政村,过去的王家峪村沟深山高、独占一峁,村内道路凌乱,绝大多数为破旧的烂窑洞。2011年5月,全村186户村民集资,推高填低,整修道路,实施旧村改造及园区建设工程。这个项目全面建成后,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。
走进园区,推土机轰鸣,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,一个现代化的开发园区初具雏形。
"建设红枣产业园区,培育龙头企业,把临县建成全国数得着的红枣生产、加工、销售集散地,是发展现代红枣产业的必由之路。"临县副县长王润奎说,目前全县已经建起林家坪、克虎、三交、正觉寺等数个红枣批发市场,发展天渊、鸿潮、碛口红等20余家红枣加工企业,初步形成了"生产有基地,加工有龙头,销售有网络"的产业化发展格局。
位于黄河岸边的晋陕红枣专业合作社园区,是克虎镇重点建设的产业园。这里交通便利,商贾云集,发展加工、集散、销售,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产业园占地面积80多亩,有144座烘干房,不仅加工本地的"黄河滩枣",还把新疆的红枣运过来,烘干加工后卖到了北京,每斤加工增值0.5元以上。临县副县长刘平贵学历与户籍年龄
做长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
红枣让越来越多临县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,但是,壮大红枣产业面临的瓶颈也不少。
临县扶贫办主任曹来旺告诉我们,红枣生产季节性强,受气候影响大,再加上缺少资金等制约,临县的红枣产业链条不长,深加工能力比较弱。如何有效储存保鲜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以及加快品种改良进程,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兔坂镇常家焉村家家户户种枣树。走上山坡,层层叠叠的枣树布满沟壑。但是,有了枣子,并不一定就能换成"票子"。
"去年,眼看着枣子就要收获了,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,全砸了。"常家焉村枣农王海平说,雨水淋湿了枣子,冲坏了下山的路,家里的枣子烂了七成,剩下的枣子每斤六七毛钱也没人要。
常家焉村村委会主任高爱荣说,枣子收获前最怕淋雨,被雨水浇过的枣子处理不及时,就会开裂,到了市场,根本没人要。山上海拔高、天气变化大,更容易受气候影响。
曹来旺认为,改变山里的枣农"丰产不丰收"的情况,一方面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,特别是实现山路硬化,增强抗雨水侵袭能力,更重要的是加快红枣烘干设施建设,提高加工处理能力。2011年,临县多方筹集资金近400万元,帮助枣农新建烘干房800座,加工处理能力有了改善。从根本上提高红枣产业的抗风险能力,还要在深加工环节做文章。
做长红枣产业链,临县的脚步正在加快,目前已经建成了天渊枣业公司年产5000吨牛奶伴侣、碛口红工贸公司年产80吨红枣香精、鸿潮食品公司年产3900吨红枣系列产品等多个产业链条长、科技含量高的红枣深加工项目,全县的红枣加工转化能力超过了40%。
作者:杜海涛 冯华 吴秋余
(本文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)
生花妙笔8980- 帖子数 : 223
注册日期 : 14-01-16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